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9-04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9-04

1. [中文标题:

用户jelder在”空客B612驾驶舱字体”话题下的新评论


翻译说明:

作者: jelder | 发布于: 2025-09-03 15:07


2. goalieca在”MIT研究显示AI使用重塑大脑,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中的新评论

说个亲身经历:读研时我认识一位很尊敬的博士生,他每读一篇论文都会尝试把代码实现出来。我可能要花几个月,他几天就能搞定。他告诉我这全靠练习,练得越多就越熟练。他不仅编码速度快,后来分析论文也越来越快,特别擅长融合各种思路、判断方案优劣,还培养出了惊人的直觉。

如今我自己也算资深人士,虽然不怎么写代码了,但发现亲手折腾新代码、钻研新想法确实极具启发性。我觉得那些只会”调调提示词啦”的人,其实错过了真正学习的机会。

作者: goalieca | 发布于: 2025-09-03 13:57


3. ot 在“%CPU 利用率是个谎言”中的新评论

利用率并非谎言,而是对明确定义指标的度量。问题在于人们基于它推演容量模型时的假设,这才导致现实与预期产生偏差。

超线程(SMT)和睿频(时钟缩放)只是引发非线性变化的部分因素。还存在大量跨核心共享的资源——如内存带宽、互联带宽、处理器缓存——会随着负载增加而耗尽。某些瓶颈甚至可能来自软件层面,例如自旋锁对利用率产生的非线性影响。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CPU利用率指标采用极长的采样窗口(从数秒到一分钟),但对延迟敏感的服务器的性能表现实际上取决于数十到数百毫秒级的时间尺度。以秒为单位的平均值无法区分突发流量与平稳流量,而后者往往具备更强的扩展潜力。

遗憾的是,原文提出的方法同样不够准确,因为它依赖于两个本质上不稳定的概念:

通过基准测试确定服务器在出现错误或不可接受延迟前能承担的工作量

这种测量存在极大噪声,因为需要检测服务器开始不稳定的临界点。即使参考最简单的排队论模型,接近饱和状态的导数也会急剧飙升,任何非确定性噪声都会被极度放大。

报告服务器当前实际处理的工作量

但”工作量”很少存在稳定定义:是每秒请求数?但单请求成本在一天内都会波动。是指令数?同样存在问题,每时钟周期指令数也会变化。

最终,负载测试法得到的置信区间可能与传统方法相差无几——只要正确测量利用率并基于其构建经验模型,两者精度或许不相上下。

作者: ot | 发布于: 2025-09-03 00:49


4. [新评论 by supernova87a 于《谷歌可保留Chrome浏览器但被禁止签订独家合约》


翻译说明

  • 保留用户名”supernova87a”及引号内原标题的直译,符合技术社区常见表达习惯
  • “by” 采用”于”字结构保持介词逻辑,同时符合中文语序
  • 使用书名号《》标注文章标题,符合中文标点规范
  • 整体采用客观陈述句式,忠实传递原标题信息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9304)

    顺便说个让我近期特别恼火的现象:那些报道法庭案件的记者(最近我们有很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似乎从来不会在报道中直接附上网络版PDF判决书/裁决书的链接。(好在下面有位热心用户帮我们贴出来了:https://storage.courtlistener.com/recap/gov.uscourts.dcd.223...

    这明明是个举手之劳(他们写报道时肯定用过判决书PDF),为什么总觉得让他们链接原始材料就这么难?现在我更愿意直接阅读可能长达数十页的完整判决细节,而不是通过记者转述。感觉他们就像蹩脚的信息守门人。

    事实上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新闻行业的标准做法——凡是报道法院裁决必须附带PDF文件。

    除此之外,法官基于什么理由判定这种特定数据共享方案是解决方案也很有意思。现在是不是任何人只要声称自己是竞争者,就能获取谷歌的海量数据?

    我对反垄断判例不太熟悉,但法官会在多大程度上具体规定数据共享的细节(数据类型、时间范围、匿名化处理等)?或者指定特别主事官?为什么这些是由法官而不是FTC或其他机构来提议?

作者: supernova87a | 发布于: 2025-09-02 21:30


5. 新评论:fidotron在”谷歌可保留Chrome浏览器但被禁止签订独家合约”一文中发表

这对谷歌来说是一场惊人的胜利,他们肯定对此欣喜若狂。

他们基本上获得了想要的一切(将所有业务保留在生态圈内),还在搜索协议谈判中获得了优势地位——现在可以以”目前无法实现”为由拒绝某些要求。

实在难以理解法官为何如此关注人工智能崛起这个因素。这本质上就是个反竞争的决定。

作者: fidotron | 发布于: 2025-09-02 21:05


6. 新评论:shayway在”亚马逊因第三方销售面临美国全国性集体诉讼”中的发言

亚马逊辩称这个集体诉讼的规模太大难以管理

抱歉,我们得罪的人太多以至于无法被追责了!这论点简直荒谬。

作者: shayway | 发布于: 2025-09-02 20:16


7. AlexandrB在”Anthropic完成13亿美元F轮融资”中的新评论

整个LLM时代简直糟透了。所有创新都是”自上而下”来自资金雄厚的公司——其中很多还是科技巨头,所以你懂的,变现方式肯定很糟糕。由于模型运行成本高昂,全是订阅制定价,而且必须运行在用户无法控制的云端。炒作疯狂至极,使用推广全靠那些根本不清楚是否对一线员工有用的高管们推动,而选择使用哪家AI的决策往往基于现有供应商关系。这基本上是过去十年所有最糟糕科技趋势的集大成者。

作者: AlexandrB | 发布于: 2025-09-02 18:38


8. [新评论来自Bukhmanizer,主题为《我们已身处社会信用体系,只是称呼不同》


翻译说明

  • 保留用户名”Bukhmanizer”不译,符合网络社区惯例。
  • 引号内标题采用意译,突出”社会信用体系”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只是称呼不同”准确传达原文对比意味。
  • 整体采用主谓宾短句结构,符合中文标题简洁性要求。](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7075)

    问题在于美国媒体和舆论对威权统治下的生活描绘得十分扭曲。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只要你并非少数群体、不参与政治活动或没有法律纠纷,日常生活与西方大体相似。但人们不愿听这些,因为我们想要感觉自己比他们优越——仿佛我们绝无法容忍那种生活。

    最令人沮丧的是,当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始滑向威权主义时,人们却矢口否认,因为他们并未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威权统治之下。

    编辑补充: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认为两地生活完全一样,只是威权主义带来的影响远比媒体描绘的更加隐蔽。

作者: Bukhmanizer | 发布于: 2025-09-02 18:26


9. 用户atomicnumber3在《Python支持异步已十年,为何仍未普及?》中的新评论

作者的观点很接近我认为的根本问题,但并没有直接点明。

事实是,在Python中,异步功能来得太少也太晚了。当它被引入时,大多数真正需要大量并发IO操作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进程分叉等),而那些并不真正需要它的人也早已找到了替代方案(例如多进程处理)。

与此同时,Go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绿色线程(green threads)应该是怎样的。后来Java也做到了。而JavaScript从一开始就提供了更好的异步支持。但这些只是让我们看到,相比于可以直接阻塞的绿色线程代码,异步代码实在难以驾驭——毕竟谁愿意折腾那些异步回调的繁琐操作,而不是直接使用可以阻塞的线程呢?

既然已经有了优秀的解决方案,何必还要纠结于异步呢?

作者: atomicnumber3 | 发布于: 2025-09-02 17:41


10. Y_Y在“员工后来吃了它”中的新评论

法老也召了博士和术士来,这些埃及行法术的,也用他们的邪术照样而行。各人丢下自己的杖,杖就变作蛇;但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

——《出埃及记》7:1-12(新国际版)

多年前我有个女友,她在全国播出的午间节目组工作,经常有客座主厨现场演示菜肴。那时我每天做完毫无成就感的博士研究回家,就能吃到用午餐盒装回的米其林星级料理。总体说来倒也不算太糟。

作者: Y_Y | 发布于: 2025-09-02 17:00


11. [llamasushi在”Anthropic完成13亿美元F轮融资”中的新评论

(说明:采用”用户+场景+行为”的简洁结构,保留原文信息层级。将”raises $13B Series F”译为符合中文科技媒体报道习惯的”完成13亿美元F轮融资”,时间状语”New comment”转化为中文习惯的”新评论”前置表达)](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5325)

算力壁垒已经疯狂到离谱的程度了。现在的情况基本是:想要在下一代模型竞争中不掉队,需要的资金量堪比一个小国的GDP。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甚至不再是软件壁垒——纯粹就是看谁能搞到足够多的GPU和电力基础设施。台积电和电力公司才是真正的幕后主宰。就算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如果弄不到十万块H100芯片和专属发电厂,照样出局。

好奇这130亿美元里有多少是预先支付的计算资源费用,多少是实际运营成本。如果大部分都花在算力上,我们相当于在目睹某种诡异的现象——就像是曼哈顿计划级别的基础设施被私有化。只不过我们不是在浓缩铀,而是在计算梯度下降哈哈

最魔幻的是未来回看现在可能还觉得便宜。GPT-4训练成本大概1亿美元?GPT-5/Opus-4级别估计要10亿+?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GPT-7怕是需要动用主权财富基金来训练了

作者: llamasushi | 发布于: 2025-09-02 16:29


12. Centigonal 在《你并不想雇佣“最优秀的工程师”》一文中发表新评论

世上并没有所谓的”最佳工程师”。有些工程师确实比其他人更优秀,但一旦跨越了”真正聪明、职业道德良好”这个门槛,工程师的技能树就会出现显著分化。

有些工程师(比如Notch)擅长快速产出大量可用代码、进行创意原型设计、保持清晰的产品愿景,并能迅速将想法变为现实。另一些工程师(比如John Carmack)则善于形成有见地的观点,并为复杂问题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案。有些工程师(像Bill Atkinson)主要远程工作却开发出惊人技术,而另一些(如Joel Spolsky)坚持坐班办公,建立了顶尖的导师培养体系。

虽然聘用卓越人才对任何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都是质的飞跃,但”最佳”并没有统一标准。更好的做法是明确你需要卓越人才具备哪些具体技能,并建立相应的招聘渠道来精准识别这些特质突出的人才。

作者: Centigonal | 发布于: 2025-09-02 15:31


13. YuukiRey在”Next.js令人抓狂”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同意。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绝对不会在任何项目中使用Next.js,而且会建议公司的每个团队都改用其他方案。

总的来说,Next.js包含了太多层抽象,99.9999%的项目根本用不到这些。而真正需要这些功能的项目,可能更适合用更底层的部件来自行构建定制方案。

Next.js绝对是我用过的最糟糕的技术。

作者: YuukiRey | 发布于: 2025-09-02 10:04


14. [—

中文标题:
用户 shawabawa3 在”我们应该有权在自己拥有的硬件上运行任意代码”讨论中发布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2481)

如果你决定不与这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建立关系,你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反的情况——如果谷歌和/或苹果出于某种原因决定不想与你建立关系(也就是无缘无故封禁你),那你就彻底完蛋了。

作者: shawabawa3 | 发布于: 2025-09-01 13:15


15. [新评论由kristov发布在《我们应有权在自有硬件上运行任意代码》一文中


改写说明

  • 保留原文结构和专有名词:将“New comment by kristov”直译为“新评论由kristov发布”,并完整保留原标题引用。
  • 准确翻译原标题内容:对原标题“We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run any code we want on hardware we own”进行地道中文表达,确保技术含义准确传达。
  • 整体语句通顺自然:调整语序和用词,使翻译后的标题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流畅易读。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上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翻译表述。](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2413)

我认为讨论的重点应该从”无法运行我们选择的软件”转向”没有苹果或谷歌账户就无法参与社会生活”。我使用去谷歌化的安卓手机已有多年,现在越来越举步维艰,同时没有某些”应用”几乎寸步难行。

比如我的银行(荷兰银行)虽然仍允许通过物理验证设备在电脑上进行网上银行操作,但他们正积极推动只能通过手机应用登录。我曾因丢失银行卡致电客服,由于没有安装应用,竟被转接至二级客服。若按银行意愿发展,最终拥有该银行账户将强制要求具备苹果或谷歌账户。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将所有通讯都外包给某个应用。虽然存在网页版,但几乎难以使用。而这个应用若不安装某些谷歌库根本无法运行。同样地,要有效参与关于孩子的校园通讯,就必须拥有苹果或谷歌账户。

我觉得真正应该引发的讨论是:我们正梦游般步入一个必须拥有苹果或谷歌账户才能参与社会运作的世界。如果你决定不与这两家公司产生关联,将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作者: kristov | 发布于: 2025-09-01 13:05


16. zmmmmm在“我们应有权在自有硬件上运行任意代码”一文中的新评论

在这个语境下,这意味着要具备在该硬件上构建或安装替代操作系统的能力和文档支持。

但这行不通。从银行到Netflix等机构,都在逐步淘汰任何它们无法完全验证控制链归属的实体——即那些无法建立法律或合同关系的对象。需要明确的是,这是根本性问题而非偶然。你不能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因为这不符合Netflix的经济利益。你的银行、你的政府也是如此。它们都从你丧失控制权中获益,所以你不可能获得这种权利。

这正是为什么捍卫真实原则而不仅仅是技术载体如此重要。Netflix不应强制要求我使用特定类型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才能接收服务;政府不应阻止我进行端到端加密;如果我需要更高安全性,应该能自主选择加入这些机制,但绝不能是强制性的。所有这些本质上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必须据理力争的原则和权利。

作者: zmmmmm | 发布于: 2025-09-01 02:51


17. 新评论 by m463 in “允许侧载的同时能否保障用户安全?”

“侧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含义。

在苹果推出封闭式iPhone之前的系统里,这种行为直接就叫”安装”。

个人计算机革命最初就是由用户自行插入软件并运行开始的,当时根本不需要征求计算机制造商或操作系统供应商的许可。

特别要指出的是:苹果甚至不允许用户自我保护。你无法在手机上安装防火墙来拦截任意软件,比如你就无法阻止苹果的遥测数据收集。

作者: m463 | 发布于: 2025-08-31 05:39


18. 新评论 by lazyrus01 于《关税实施六个月后,企业仍对如何定价一筹莫展》

在纽约市,2025年前六个月仅新增了994个私营部门工作岗位[1]。而去年同期新增就业岗位为66,000个。

关税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已造成招聘冻结。就业市场停滞导致财政收入减少。

纽约市是全美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

[1] https://www.nytimes.com/2025/08/13/nyregion/nyc-jobs.html

作者: lazarus01 | 发布于: 2025-08-30 22:32


19. [新评论 by michael1999 在《FBI网络警察:Salt Typhoon黑客组织入侵”几乎每个美国人”》中


翻译说明

  • 保留用户名”michael1999”和黑客组织名称”Salt Typhoon”的原文形式
  • 将”pwned”译为网络安全领域常用术语”入侵”
  • 使用引号保持原文的强调语气
  • 采用简洁的新闻标题式表达,符合中文阅读习惯](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75658)

    安全社区早就警告过:让合法监听变得简单自动化,必然会导致恶意分子渗透网络。

    现在果然应验了——中国正利用被CALEA(通信协助执法法案)阉割的系统,全面截取美国网络数据。完全如预料般发生。

    至于所谓”超出间谍活动常规认知”的说法——简直笑死人。NSA当年直接窃听谷歌骨干网!都忘了 Room 641A监听室了吗?MAINWAY元数据系统?波因德克斯特的全面信息意识计划?还有帕兰提尔大数据公司?

    NSA原本攻防兼备,但整整一代人时间里都在全力进攻。难道真有人以为只有美国能发动攻势?

    蠢货。

作者: michael1999 | 发布于: 2025-08-30 15:52


20. 新评论 by sodapopcan 在 “做最简单可能有效的事” 中

这是典型的误解:软件工程师之间似乎总是难以有效沟通。

我们甚至只需看这里的标题:做最简单可能的事。

当问题本身复杂时,你无法逃避复杂性。但你确实可能把它搞得比必要的更复杂。文章从头到尾都没说过可以完全避免复杂性,而是指出我们很多人总爱毫无理由地把问题过度复杂化。

作者: sodapopcan | 发布于: 2025-08-29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