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8-31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8-31

1. 新评论来自 sodapopcan,主题为“做最简单可行的事”

这是典型的沟通误解——软件工程师之间似乎总是难以有效交流。

我们甚至只需看标题就能明白:”做最简单可能的事”。

当问题本身复杂时,你无法逃避复杂性。但人们确实经常把问题搞得比实际需要的更复杂。文章从头到尾都没说过可以完全避免复杂性,而是指出我们很多人总爱毫无理由地过度复杂化问题。

作者: sodapopcan | 发布于: 2025-08-29 22:30


2. [新评论 by codingwagie 于《做最简单可行之事》


翻译说明:

  1. 保留用户名”codingwagie”不翻译
  2. 引号内文章标题采用意译方式,准确传达”Do the simplest thing that could possibly work”的核心理念
  3. 使用”于”字连接评论与文章标题,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4. 整体采用简洁明了的新闻式标题风格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69135)

    我认为这在简单领域确实行得通。但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依然对所需的复杂度感到震惊。即使是最简单的业务问题,也可能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解决,并且由于数量惊人的边缘场景和规模问题而频繁出故障。

    任何鼓吹简化方案的人显然都没有处理过大规模系统。即便是那些有十年历史代码库作为参考的重构项目,也常常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庞杂而失败。

    这让我想起切斯特顿的栅栏原理:

    “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某种制度或规则;为简便起见,不妨假设是横跨道路的栅栏或大门。比较新型的改革者会轻快地走过去说:’我看不出这有什么用处,我们把它拆掉吧。’而更聪明的改革者会这样回答:’如果你看不出它的用处,我肯定不会让你拆掉它。你先退回去好好思考。等到你能回来告诉我你确实明白它的用途时,我或许会允许你拆除它。’”

作者: codingwagie | 发布于: 2025-08-29 20:39


3. [—

中文标题:
用户NitpickLawyer在”Grok Code Fast 1”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66063)

昨天用Cline测试了这个模型。速度很快,在智能体流程中表现良好,生成的代码质量也不错。不明白这个帖子为什么这么多负面评价(而且我打字时还被标记了?),但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模型。我认为它至少达到甚至超过了gpt5-mini的水平,这在我看来非常棒(我这几周主要在用gpt5-mini,性价比很高)。

注意到几个特点:

  • 速度很快。我在欧洲时区测试的,实际体验可能因人而异
  • 它的智能体工作方式很有趣。不是整体编辑文件或多个位置,而是采用多次小规模修改的方式
  • 处理过一个约11万token的功能(用bs4解析HTML)。仍然完成了任务,高上下文环境下没发现任何问题
  • 当首次尝试不成功时,它会创建新文件进行测试,完成所有模拟测试后,再编辑主模块文件。很聪明。gpt5-mini经常直接编辑工作文件,然后陷入混乱导致任务失败

总体而言相当不错。以这个价格点,完全可以作为日常主力工具。甚至可以用opus+gpt5高级版作为规划器,用它作为实施器来处理智能体任务。它的速度足够快,值得并行部署来实现研究中的pass@x复现。

我认为每个层级都有选择是好事。多个供应商竞争市场能保持他们的危机感,同时压低价格。gpt5-mini每百万token收费2美元,这个只要1.5美元。从宏观角度看简直算是”免费”了。实在不理解那些负面评价。

作者: NitpickLawyer | 发布于: 2025-08-29 16:20


4. jp57在”再次搞砸我的Anthropic面试”中的新评论

一位非正式导师多年前给过我一个很好的建议:拒绝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

也就是说,你无法从通常得到的唯一反馈——即”接受=0”这个二进制结果——来推断关于自己、面试技巧、能力或其他任何方面的结论。候选人被拒可能有无数原因,而这些原因与个人在面试或申请过程中的表现毫无关系。

如今我坐在招聘桌另一侧的次数已远多于求职侧,可以说这句话完全正确。

求职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最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工作面试等同于学校考试,认为存在某种客观标准,只要达标就必定会被录用。事实绝非如此。经常会出现多个优秀申请人竞争同一个职位的情况,招聘团队不得不从中选择。这时候即使你”通过考核”,仍然可能落选,唯一原因就是招聘团队更中意其他人。

我只遇到过一例特殊情况:有两个杰出候选人竞争一个岗位,管理层设法新增了编制同时录用了两人。还有几次我们虽然欣赏某些申请人但未能选择,就把他们的简历转给了其他有合适空缺的团队。但大多数时候,结果就只是一句”抱歉”。

作者: jp57 | 发布于: 2025-08-29 15:22


5. [nomilk 在《部分用户发现 Meta 可设置分析并保留手机照片》中的新评论

(说明:采用主谓宾结构重组句式,将英文长标题拆解为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短句。保留专有名词”Meta”不译,用书名号标注被引用文章标题,通过”中的”自然衔接评论与原文关系,确保信息完整度与可读性)](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63289)

我认为苹果应该向用户提供审计日志,记录每个应用访问了哪些照片和视频。虽然可能会生成很长的列表,但这能消除用户的疑虑,并给信誉良好的开发者带来巨大压力,确保他们不会被抓到做用户意料之外的事情(即使用户在技术上已经允许了访问)。

作者: nomilk | 发布于: 2025-08-29 12:37


6. [—

中文标题:
用户_verandaguy在”Ask HN: 我国政府封锁了VPN访问,我该用什么?”下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55604)

大家好!我在2020年代初曾为一家大型VPN提供商从事过规避审查相关的工作。

  • 首先,你必须获取实际的VPN软件和配置文件。许多了解VPN审查情况并针对这些地区服务的供应商,会通过难以封锁的渠道分发VPN,并提供混淆封装。S3是常见选择但绝非唯一选项,有些VPN供应商会与当地组织合作,由这些组织找出在审查风险国家或正在实施审查的国家中最安全高效的分发方式。

  • 获取软件后,应该尝试使用混淆层进行连接。

Obfs4proxy是常用工具,它通过预共享密钥使流量看起来像普通流量。如果没记错的话,它还能隐藏VPN握手过程。这种模式并非绝对安全,但足以应对大多数深度包检测(DPI)系统。

另一个选择是Operator基金会开发的Shapeshifter(https://github.com/OperatorFoundation)。总的来说,任何采用可插拔传输的技术都值得尝试。虽然算是小众技术,但在你这种情况下非常实用。

无论选择哪种方案,VPN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对这些协议的支持。

  • 长期来看最困难的是避免VPN使用被检测到。本质上,无论采用多少混淆和伪装手段,长期统计分析通常都能识别出VPN连接(而且对国家行为体而言,这种方法可能比DPI更经济)。我不了解印尼当地的具体情况,所以不会贸然建议长期规避检测的最佳方案。

我想推荐Mullvad作为这个细分领域中值得信赖且技术实力过硬的VPN供应商(注:我未曾就职于该公司,他们曾是我雇主的竞争对手,但我们一直很欣赏他们的技术路线)。

作者: _verandaguy | 发布于: 2025-08-28 18:48


7. [新评论来自AnotherGoodName,主题为”谷歌去年裁撤了35%的小团队管理者”


翻译说明:

  1. 保留用户名”AnotherGoodName”不翻译
  2. 将”in”译为”主题为”以保持语境连贯
  3. 原标题中的具体数据和时间表述采用中文习惯语序
  4. 使用”裁撤”准确对应”eliminated”在商业语境中的含义
  5. 保持标题的新闻性和客观性语气](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45883)

    这在谷歌被称为TLM角色——技术主管/经理(Technical Lead/Manager)。该岗位需要既编写代码又管理若干初级工程师。

    此举旨在推行专职经理与专职工程师制度,取代之前的混合角色模式。

    虽然表面宣称这是提升效率以推高股价的举措,但实际上只是人员调整——现在的TLM已完全专注于编程工作。

作者: AnotherGoodName | 发布于: 2025-08-27 22:01


8. PedroBatista在“GitHub网站在Safari上运行缓慢”中的新评论

GitHub网站在哪儿都慢。这破软件无论是性能、UX/UI还是其他方面都烂得离谱。

这就是一群厨师和他们”绝妙创意”与KPI的产物——把开发者社交网络和代码混在一起堪称其中最”天才”的设计。对于日常开发工作来说,它平庸到连GitLab相比之下都成了黄金标准。

得了吧,问题根本不是”Rails”或[随便扯个技术名词来掩盖真实问题]这种借口。

作者: PedroBatista | 发布于: 2025-08-27 13:10


9. JdeBP在”Nx遭入侵:恶意软件利用Claude代码CLI探测文件系统”中的新评论

你是否正在使用存在安全漏洞的nx版本?

请运行 semgrep –config […]

或者你也可以运行 nx –version […]

我们难道还没有吸取教训吗?这条提交已经获得的点赞数说明我们并没有。

各位,不要轻信那些让你执行此类操作的安全建议——尤其是那些会完全删除原始指引,替换成要求你运行他们工具的建议。

原始安全公告位于 https://github.com/nrwl/nx/security/advisories/GHSA-cxm3-wv7...,其中从未要求通过运行存在漏洞的程序来判断是否使用了受感染的版本,也未曾要求运行semgrep进行检测。

作者: JdeBP | 发布于: 2025-08-27 12:55


10. dfabulich 在 “Claude for Chrome” 中发表新评论

Chrome版Claude似乎正精准踏入”致命三重威胁”的陷阱。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Jun/16/the-lethal-trifecta/

“致命三重威胁能力包括:”

• _访问你的私人数据_——这本来就是大多数工具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

• _接触不可信内容_——任何可能让恶意攻击者控制的文本(或图像)被你的LLM获取的机制

• _具备外部通信能力_——这种能力可能被用于窃取你的数据(我通常称之为”数据渗出”,但不确定这个术语是否被广泛理解)

如果你的智能体同时具备这三个功能,攻击者就能_轻易诱骗它_访问你的私人数据并将其发送给攻击者。

作者: dfabulich | 发布于: 2025-08-27 01:10


11. podgietaru在《少年欲自杀,向ChatGPT倾诉心事》中的最新评论

我曾直视过自杀的深渊。阅读这个案件的档案令人毛骨悚然。他当时渴望获得帮助。他正朝着寻求帮助的方向前进,却被阻止了。

他故意让父母发现自己的计划。我理解这种感受——那种在看似想死的外表下,其实拼命想要活下去的挣扎。

我们正身处一个可怕的时代。这类事件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需要追究责任。我们不能继续将其视为神秘不可控的力量。他们本拥有预防悲剧的工具,本可以中止危险对话,将用户引导至正确的求助渠道。

在我最想自杀的时候,我搜索了自杀方法。但搜索引擎同时显示了本地救助热线。我拨通了电话,一位善良的男士通过交谈让我平静下来。这个举动很可能拯救了我的生命。现在的我更加快乐,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但设想在我最低谷的时刻…如果遇到的是个刻意迎合我语气、对我每个危险念头都阿谀奉承的AI模型——它恐怕早已将我推向死亡。

作者: podgietaru | 发布于: 2025-08-26 21:56


12. zaptheimpaler在”我们很遗憾但不得不暂停向美国发货”中的新评论

进口商必须申报产品中钢、铜、铝的确切含量,并对这些材料征收100%关税。这简直荒谬——比如印刷电路板含有铜走线,但其数量几乎不可能估算。

这届政府真是疯到离谱。我原以为关税只针对原材料,而不是任何恰好含有这些材料的产品。

作者: zaptheimpaler | 发布于: 2025-08-26 17:49


13. georgeburdell在“美国情报”话题下的新评论

作为英特尔当前急需的前半导体行业高绩效从业者,我想补充一个观点:我们当中许多人转行软件和机器学习纯粹是为了更高收入。我当软件工程师头两年获得的限制性股票,就超过了十年半导体生涯的总和。尽管半导体具有战略重要性,但这行在美国既不受尊重待遇也差。相反,在半导体强国,这不仅是份体面工作,报酬也相对丰厚。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软件行业的裁员潮或许有个意外好处:能阻止半导体人才持续流向软件领域。如果英特尔足够聪明,现在就该大力招聘那些3-5年前他们无法招到或留住的人才。

作者: georgeburdell | 发布于: 2025-08-26 14:12


14. 新评论来自themgt,发表于“美国情报”话题

说实话:这个方案很可能行不通……但与此同时,对中国问题的担忧确实存在,英特尔代工业务需要生存保障才能吸引客户,而一旦退出就再无回头路。没有哪家初创企业能填补英特尔的位置。美国将完全依赖外国企业来获取地球上最重要的产品,尽管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一切看似平静,但失败的种子终将萌芽——就像2007年埋下的种子在过去几年让英特尔自食其果那样。唯一的区别在于,这次失败的后果将不是重创美国领先的半导体企业,而是给美国自身带来灾难性打击。

论证非常有力。美国放任局面发展到如此地步简直是惊人的失职。十多年前我们就在搞”转向亚洲”战略,但就没人想过在地图上找找台积电的位置,问问英特尔是不是在自掘坟墓吗?”只因少了一颗钉,亡了一个国”——但这次的情况好比把整个冶金行业都外包给了你准备与之开战的地区。

作者: themgt | 发布于: 2025-08-26 13:47


15. [—

中文标题:
arielcostas 在“谷歌将仅允许安装认证开发者的应用至安卓系统”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24969)

这意味着要使用你的设备,就必须与一家境外(除非你在美国)第三方建立合约关系,由对方决定你能用设备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使用GrapheneOS的可行性日益降低,因为银行等”受监管”的行业都通过Google Play Protect和类似DRM技术阻止用户随意选择设备连接。所谓的客户端”信任”实质是服务提供商而非用户掌控设备。

Android已不应再被视为开源系统,因为其源代码分批发布且仅部分开放,越来越多应用被纳入谷歌生态圈内部。

或许是时候出现第三个主流手机操作系统了——无论是受够美国和谷歌把戏的中国推出新系统(华为有鸿蒙但并不开源),还是某个拥有成熟生态的”GNU/Linux”触屏版本。尤其当银行等越来越多应用服务都转向”移动优先”或”仅限移动端”的当下。

作者: arielcostas | 发布于: 2025-08-26 11:11


16. [—

中文标题:
tgma 在“谷歌将仅允许已验证开发者应用安装于安卓系统”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22661)

有趣的是,Stallman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他的抗争了。平日里Hacker News总爱嘲讽他——比如从脚上抠东西吃、不够体面、不懂外交辞令,同时却对企业开源的实际好处和免费赠品青睐有加,对自由软件理念本身反倒不太在意。

而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又突然从角落里冒出来,鼓吹各种半吊子方案来实现Stallman当年描绘的愿景,却几乎没人意识到:这恰恰就是他发起自由软件运动时最根本的关切。

作者: tgma | 发布于: 2025-08-26 05:37


17. medhir在”谷歌将仅允许已验证开发者应用安装至安卓系统”中的新评论

我们每天都在偏离一个基本原则:应该允许用户在自己拥有的电脑上安装/修改软件。

我要再次重申”获取root权限的权利”这一理念,防止大公司反复搞这种把戏:https://medhir.com/blog/right-to-root-access

作者: medhir | 发布于: 2025-08-26 03:18


18. rvnx在“谷歌将仅允许安装认证开发者的应用至安卓系统”中的新评论

如果这真的成立,那他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是错误的。直接来个巨大的红色警告屏幕:”警告:此应用开发者身份未经核实,可能是个窃取数据的恶意程序”——这样反而更有效。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清除那些让他们少赚钱的应用,比如YouTube Vanced(以及其他类似Play商店的应用)。

作者: rvnx | 发布于: 2025-08-26 03:18


19. 新评论由gethly发布在《谷歌将仅允许已验证开发者应用安装至安卓系统》一文中

谷歌将开始要求通过安卓设备分发应用的开发者验证身份,不再仅限于Play商店的发布者——这简直不可理喻。就好比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个程序还得向微软提交个人信息,完全疯了,这计划绝不会按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作者: gethly | 发布于: 2025-08-25 21:15


20. Ms-J在“谷歌将仅允许安装已验证开发者的应用至安卓系统”中的新评论

这是近年来科技领域最糟糕的事情,毕竟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已被两大巨头垄断。

政府不可能彻底禁止加密技术,于是只能通过这类手段逐步侵蚀安全与隐私防线。

根据安卓开发者验证页面的要求:”您可能还需要上传官方政府身份证件”。

当民众的愤怒达到临界点,谷歌和相关政府被迫撤回这项政策时,结局注定两败俱伤。建议转向其他手机操作系统。

作者: Ms-J | 发布于: 2025-08-25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