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7-08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7-08

1. parpfish在《”没人再有性格了:我们都是贴标签的产品”》中的新评论

几十年前在我第一节变态心理学课上,教授就警告过我们一个近乎铁律的现象:学生们总会立即开始用”轻度”版本自我诊断我们学到的每种心理障碍。这些年来,这个规律屡试不爽,如今更是被TikTok上的自我诊断产业链推波助澜。

但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几点:

  • 只要有机会给自己贴标签来获得独特感,人们就会趋之若鹜
  • 只要有机会用标签来具象化问题,人们就会抓住不放
  • 多数心理障碍只是程度问题,与常人体验并无本质不同。人们应该借此对患者产生更多共情

作者: parpfish | 发布于: 2025-07-07 01:05


2. cs702在”监管冻结5.66亿美元,Jane Street被禁止进入印度市场”中的新评论

根据印度监管机构的调查,Jane Street每个交易日都会:

  1. 在早盘时段大量买入印度银行业指数的成分股和/或股指期货,

  2. 随后进行大额期权交易,押注该指数将在当日晚些时候下跌或波动率飙升,

  3. 然后在下午时段平掉大量多头头寸,拖累指数下跌,从期权交易中获取的利润远超多头头寸。

Jane Street很可能会辩称他们只是在套利消除定价低效,仅此而已。他们会说这只是常规操作云云。

但考虑到操作规模,Jane Street的行为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市场操纵。我只是实话实说。

作者: cs702 | 发布于: 2025-07-06 20:47


3. turbobrew 在《英伟达赢了,我们都输了》一文中的新评论

在PC市场90%以上都使用NVIDIA技术的情况下,他们显然是GPU竞赛的赢家。而输家是我们每一个人。

自从AMD显卡驱动被上游合并到Linux内核后,我就一直用得很顺手,完全不后悔。

我也意识到世界上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物,为这种事大动肝火根本不值得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但消费者就是忍不住买买买,然后被割韭菜时又哭天抢地,而不是直接转身去做点别的。

万智牌也是同样的情况,这个游戏已经烂透了,很多人义愤填膺,但依然在这个爱好上花费成千上万。而我直接选择退坑不玩了。

作者: turbobrew | 发布于: 2025-07-04 23:27


4. JonChesterfield在”我的开源项目被YC公司重新授权[许可证已更新]”中的新评论

“说得对。由于这是我们第一个开源项目,一开始没意识到问题。现在已经修改了。感谢你的贡献。”

你是说我们没注意到自己复制了你们的代码库,改了名字还假装四天就开发出来了?

天啊。

作者: JonChesterfield | 发布于: 2025-07-04 10:38


5. mbreese在”介绍tmux-rs”中的新评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Rust重写tmux?说实话我也没什么特别理由。这就是个业余项目,就像园艺一样,只不过会碰到更多段错误(segfaults)。

我太喜欢这种态度了。创造新事物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谁知道业余项目会带来什么惊喜呢?感谢作者的精彩分享!

话说我的园艺活儿也全是”段错误”,相比之下在院子里写新代码可安全多了。

作者: mbreese | 发布于: 2025-07-03 15:19


6. andrelaszlo在《写代码从来不是瓶颈》一文中的新评论

我最近指导年轻有抱负但缺乏经验的实习生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他们现在一天能产出相当于过去一两周工作量的代码,但这反而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困难了:

  • 代码审查时,他们对代码的思考深度不够,我的意见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本应是讨论,却只得到”发现问题了,我这就改”这样的回应(简直像在和LLM对话)。

  • 处理简单问题的时间大幅减少近乎归零,但剩下的问题都更加隐晦,定位和描述起来特别耗时。

  • 出现了许多新型bug(对我来说)。代码看似正确实则完全无效,或者比同等级”打磨”程度的代码存在更多问题。这种与传统”有机”代码模式匹配的失效,显著提高了审查成本。几十年代码审查和Stack Overflow答疑积累的经验,本可以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并指导开发者规避同类错误。

  • 原本讨论简单但欠佳(低效/错误/违规/丑陋…)的解决方案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LLM加持的初级开发者常会搞出更复杂的方案,同时存在多种缺陷。那种让PR从略有瑕疵开始,逐步完善设计直至高质量终审的协作文化正在失效。

  • 针对初审意见,他们往往不是修正原PR,而是提交完全不同的方案——通常又带着新的隐蔽问题。

这导致工作量倒挂:高级开发者花费的时间远超初级作者本人。虽然初级开发者可能自我感觉效率能力大幅提升,但来自资深同事的反馈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与鼓励。

大家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我初期有效的做法是要求大量(通过的)测试用例,但后来发现这些测试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作者: andrelaszlo | 发布于: 2025-07-03 09:38


7. ddahlen在”天文学家发现第三颗星际访客3I/ATLAS造访太阳系”中的新评论

这个天体来势迅猛,根据当前拟合数据其轨道偏心率超过6。作为对比,1I和2I的偏心率分别为1.2和3.3。

目前它基本上还只是天幕上的一个光点,尚难判断是否具有彗星那样的活动性。如果是非活动性的小行星类天体,现有观测数据显示其直径可能在8-22公里之间(具体取决于表面反照率)。根据已知信息,它很可能由深色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实际尺寸更可能接近范围上限。但如果存在活动性,其释放的尘埃会使观测尺寸远大于实际大小。随着它逐渐接近太阳开始受热,可能会显现出活动性(若已有活动迹象则会增强)。

它不会特别接近任何行星。今年万圣节前夕将抵达近日点1.35天文单位处,速度达68公里/秒(地球公转速度为29-30公里/秒)。值得注意的是它呈逆行轨道(即与行星运动方向相反),对星际天体而言这种轨道纯属随机现象。

轨道查看器链接:https://ssd.jpl.nasa.gov/tools/sbdb_lookup.html#/?sstr=3I&vi…

未来几周对我认识的许多同行来说会非常有趣。

背景说明:本人正在攻读轨道动力学博士学位,曾为多项NASA任务编写小行星模拟代码:https://github.com/dahlend/kete

作者: ddahlen | 发布于: 2025-07-03 05:43


8. 用户meroes在”员工选择跳过会议,AI笔记工具正涌入Zoom通话”中的新评论

问题在于这些会议的信息密度实在太低,连AI总结都不值得我花时间去看。这可不是什么精英主义心态。这些例行会议存在的全部意义,似乎就是为了让某个中层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喜欢口头下达指示,因为这种权威性比写成备忘录更难被质疑——毕竟所有接收者都能在书面材料里挑出毛病。我敢说大多数会议都是为了弥补糟糕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存在的。

作者: meroes | 发布于: 2025-07-03 03:01


9. archildress在”美国重要气候报告托管网站被关闭”中的新评论

看到这类事件如此频繁地发生,我感到无比痛心。它们累积起来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普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这种局面让人感到无力回天。

作者: archildress | 发布于: 2025-07-02 22:51


10. afavour在”匿名举报ICE行踪的应用ICEBlock走红”中发表新评论

单纯从应用本身的功能来评判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这款应用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了对政府试图建立类警察国家行为的抵制。他们反对这个应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根本不在乎它实际功能如何。哪怕这是个按个按钮手机就会喊”移民局滚蛋”的简陋应用,他们照样会乐此不疲地声称这危及执法人员生命安全。

(更何况他们还能借机打击独立媒体,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靶子)

作者: afavour | 发布于: 2025-07-02 17:14


11. 用户 neither_color 在《ICEBlock:匿名举报ICE执法目击的应用走红》中发表新评论

我不觉得避开有警察活动的区域有什么问题。这与你是否做错事无关,单纯就是不想在酒驾检查站被找麻烦,或者因为警方需要8辆警车占道进行缉毒犬搜查而被堵在路上。作为一个守法程度远超平均的美国公民,光是想到可能在非机场区域被执法人员查证件并接受盘问来”证明自己”,就足以让我想提前避开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区域了。

作者: neither_color | 发布于: 2025-07-02 16:09


12. x187463在《我正在减少LLM的使用》中的新评论

是我在HN上花太多时间了,还是说每条帖子/评论区都充斥着同样的论调?基本上,大语言模型(LLM)确实令人兴奋,但它们生成的代码很混乱,开发者对其缺乏归属感。管理由LLM编写的代码库很困难,因为你没有像对待自己写的代码那样把整个代码库都装进脑子里。它们只适合那些一次性脚本或你不打算维护的项目。

这是我每天都会看到无数次的博客文章/评论区总结。

另一方面则是那些似乎”掌握了诀窍”的人,他们能派遣多个智能体来规划/执行/合并项目变更,还总想告诉你他们的工作流程有多棒——尽管从没展示过实际代码。

作者: x187463 | 发布于: 2025-07-02 15:20


13. ajmurmann在”私营部门就业减少3.3万,远低于预期增长10万”中的新评论

我们拥有完善的指标体系。问题在于媒体似乎总是孤立地看待单个指标,而我们需要同时考察多个指标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图景。

您描述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家庭收入中位数(更好的指标是可支配家庭收入中位数)来反映。甚至连最基础的人均GDP指标也能涵盖您提到的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也是比失业率更有价值的补充指标,因为一旦失业救济金到期,人们就不再被计入失业统计。不过我们需要按年龄段来分析这个数据——20-60岁人群的低参与率可能是负面信号,而60岁以上人群的高参与率同样可能存在问题。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缺乏指标,而是公共讨论要么缺乏动力、要么缺乏理解力、要么缺乏深入研究的意愿。每次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些数据的讨论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中位数和平均值的区别,这让我对情况改善不抱太大希望。

作者: ajmurmann | 发布于: 2025-07-02 15:18


14. psunavy03在”私营部门就业减少3.3万,远低于预期的10万增长”中的新评论

我们确实需要更好的经济健康衡量方式。即使我丢掉六位数年薪的工作,转身就能在Applebee’s餐厅当服务员拿最低工资,官方”失业率”数字也不会变。更不用说这个数据根本不统计那些放弃找工作的人。

说到底,”充分就业”这个概念意义不大,除非你能确认人们是真的过上了稳定生活,还是说为了糊口不得不拼命透支自己。前者能让人们购买非必需品并支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后者则完全做不到。

作者: psunavy03 | 发布于: 2025-07-02 15:07


15. crazygringo在《别用“点击这里”作为链接文本(2001)》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不能苟同。他们所谓的”反面教材”例子:

要下载W3C的编辑器/浏览器Amaya,_点击这里_。

这简直再清楚不过了。我会点击链接,要么直接下载,要么跳转到下载页面。

相比之下:

获取_Amaya_!

这暗示链接指向Amaya官网,而非下载页面。对于下载操作来说根本无效。

再看这个:

了解更多关于_Amaya_:W3C推出的免费编辑器/浏览器,支持创建_HTML_、_SVG_和_MathML_文档。

简直糟糕透顶。这根本不是下载指引,”了解更多”是操作指令却未加链接!我完全有理由怀疑”Amaya”链接会跳转到企业首页,而非我真正需要的详情页面。

网络上的常规用法完全没问题:

要下载W3C的编辑器/浏览器Amaya,_点击这里_。

_下载Amaya_,W3C推出的编辑器/浏览器。

所谓”链接不应使用动词”的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可笑。当涉及下载或查询等操作时,链接_必须_使用动词。这显然与维基百科那种”参考性链接”不同,后者只是提供主题背景信息。

而”点击这里”能明确区分这是操作型链接而非参考型链接。当我看到:

获取_Amaya_!

这…根本没说明如何获取Amaya。这只会让我觉得”Amaya”是个参考链接,而非下载链接。

作者: crazygringo | 发布于: 2025-07-02 14:15


16. softwaredoug在”Sam Altman抨击Meta挖角AI人才:’传教士终将战胜雇佣兵’”中的新评论

雇佣兵胜过传教士。

很多雇主希望员工像邪教成员一样忠诚。但当形势变差时,这些人往往最先被裁掉,也最没做好准备。

雇主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作为员工,别被忽悠了。

作者: softwaredoug | 发布于: 2025-07-02 13:36


17. zmmmmm在”Sam Altman抨击Meta挖角AI人才:’传教士终将战胜雇佣兵’”中的新评论

这很能说明问题——在背叛了OpenAI创立时的所有核心原则后,他居然还认为自己拥有”传教士”。现在他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除了赚大钱之外?

作者: zmmmmm | 发布于: 2025-07-02 05:34


18. dankwizard在”Fakespot运营9年后今日关闭,曾致力于检测虚假产品评论”中的新评论

Fakespot已经跟不上形势了。那些狡猾的商家越来越有创意,Fakespot只能疲于追赶。

有些商家会在商品里塞5-20美元的优惠券或礼品卡,换取好评。虽然这不完全等价,但如果用户照做了,看起来就像真实评价。

现在还有大量跃跃欲试的LLM(大语言模型)可以批量生成假评论。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种高端操作:我在亚马逊买了台戴森山寨吸尘器,几周后厂家发邮件说”我们有新款,买了写评价就全额退款”。我照做了,2024年这种好事又来了十几次。现在我的户外小屋里堆满了吸尘器。

虽然觉得有点不厚道,不过没关系,我有12台吸尘器可以清洁我的良心。

我觉得Fakespot对这三种情况都很难应对。

作者: dankwizard | 发布于: 2025-07-02 02:16


19. btown在”Figma拟IPO相关文件”中的新评论

他们在公告中没有链接Form S-1招股说明书,但这份文件已在SEC官网公开可查:[SEC文件链接]

其核心财务指标显示:过去12个月营收8.21亿美元,年增长率46%,非GAAP运营利润率18%,毛利率高达91%。

这是个令人惊叹的成功故事,而联合创始人Evan Wallace主导的前期工程技术奠定了传奇般的成功基础。<Evan个人网站>收录了多篇技术解析博文,以下是精选内容:

[Evan]为Figma编辑器开发的C++/JavaScript混合架构,使得在浏览器中打造顶尖设计工具成为可能。文档表示层和画布区域采用C++,而画布周边UI使用JavaScript(团队最终选定TypeScript+React方案)。这种架构让我们能深度优化文档结构以降低内存占用、提升编辑速度,同时利用现代UI技术实现快速迭代。C++开发在Xcode环境中完成(非浏览器内),以获得更优调试体验。

尽管Figma文档内容与HTML显示效果相似,但实际采用自主渲染引擎以确保跨浏览器一致性和性能。通过WebGL渲染绕过了浏览器HTML渲染管线,使应用能直接调用显卡资源。该引擎处理曲线渲染、图像、模糊、遮罩、混合和透明组等效果,并优化视觉保真度。

[Evan]开发了Figma的多人在线同步协议,构建了初版实时协作服务(一种专用实时数据库),并为现有编辑器添加多人同步支持。初始版本采用TypeScript编写,后为提升性能稳定性迁移至Rust。

这完美印证了:当界面流畅度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时,提前优化绝非过早!而能在竞品堆砌功能的红海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成功的产品智慧同样令人叹服。我对这个团队充满敬意,他们的故事应该激励我们所有人去挑战雄心勃勃的项目。

作者: btown | 发布于: 2025-07-01 21:10


20. jrm4在”Sam Altman炮轰Meta挖角AI人才:’传教士终将战胜雇佣兵’”中的新评论

从宏观来看,我始终认为我们很幸运地躲过了一劫——“AI”技术是在一个近乎完全”开源”、甚至可以说是”后开源”的时代发展壮大的。目前Meta在这个领域居然成了好人阵营(纯粹出于战略考虑且非刻意为之),这既幸运又颇具讽刺意味。

作者: jrm4 | 发布于: 2025-07-01 20:10